用意要用真意。什么是真意呢?有三种说法:一是“全心全意是真意”;一是“返观内照即真意之妙用也”;另一说是“真意即虚无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是也。”(后两说引自《伍柳》)三者并不矛盾;应用时,要结合考虑。
第一种说法强调练功时应消除杂念;除最必要的练功法诀外,什么也不想;对于当诀,也要“得意忘言”。全心全意地意守某部位时,内视的眼光也必然落到该部位。所以,第一、第二说法,实际是一回事。
第三种说法强调,用意要顺乎自然,因势利导,让其“水到渠成”;千万别强行用意,更不能用力。因此,意守时要“勿忘勿助”,要似有意似无意“,形体要放松。总之,一句话,用意时,要“静松自然。”第三种说法中所说的“虚无”是“元神主事”时的自我感觉。《伍柳》说:“元神不动为体,真意感通为用;元神、真意本一物也”;又说:“真意不涉校量,一校量即非真意矣。道祖云:‘拟议即乖,校量即错。’”这就是说,真意是元神主事下微妙的真觉;它与日常那种经过逻辑推理的思维而形成的意念是有本质的区别。
后者是识神的作用,往往不正确;应不让它干涉元神的作用。所以,吕洞宾说:“无念方为静”。在练功初期,在有知觉时,这种干扰是难以避免的。到进入真静或入定中那种无知无觉的状态时,这种干扰才能完全去掉。所以,第三种说法指的是:“无知无觉为正觉”。这说明,真意的表现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
练功中,用意的轻重和用意的部位是一个非常复杂,又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各人根据自己变化着的情况,不断悟,不断试,不断找,不断摸索,不断调整。所以,《伍柳》说,金丹“全凭火候成功”。这就叫做调息。
这一步的主要功法是意守下丹田、玄牝、上弦(牝门)、会阴或玄关(一窍)。到底先守哪一窍,后守哪一窍呢?一般是按这个顺序发展,即最先守下丹田,最后守玄关(一窍)。玄关一窍当然重要;但初练者没生热,找不到;一般要半年以上才能找准。而下丹田位置明确,容易找;并且,它离口鼻和心脏较近;初练者呼吸较短,意守下丹田易与数息法结合。
数息法就是结合呼吸数数。一呼一吸为一息。每一息数一个数。从一数到十,一甩;再从一数到十,不断反复。这样可以去掉杂念。数息时,还可以调整呼吸:吸要绵绵,要足;呼要细细,要慢,要似有似无,不等呼完,就改成吸。但呼吸要保持自然、舒适;千万别勉强,别憋气。到呼吸较细长,杂念较少时,就可以改成“随息”。这时,也就可以从意守下丹田,改成意守玄牝。随息是“心息相依”,即心意与呼吸自然而然结合起来。这时,完全是自然呼吸,不用调整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