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师傅博客

热门关键词:  魂魄  修道  ��  风水  

自古以来,只有道家文化才是“帝王之术”!

来源:道教
编辑:秩名
时间:2021-02-16 19:56
浏览热度:

道教文化.png

“道家”概念从最确切的史料来讲,指得是先秦两汉盛行的“黄老”道派,作为最具有齐国特色的政治理论,主张修身治国的稷下黄老之学曾两度成为“显学”,战国中后期曾是田齐政权的官方学术,西汉初年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曾一度成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田齐政治和西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万物变化之道而立论,认为化之不间,如环之无穷,皆出之于道,而以虚无为体。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里第一次论证“道家”内涵,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并且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论述老子和道家时,别出心裁地列举出自己家族的族谱传承,暗示了司马氏史官家族和老子道派以及黄老道家有一定程度的学术传承。因此后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

所谓的“人君南面之术”,就是道家学者从黄帝时代和老子道派传承下来的帝王修身治国术,也就是庄子道派和黄老道家说得“内圣外王之道”,大人物深入研究却闭口不说,从不将心得秘密轻易示人。

道教.png

秦国统一华夏之前,丞相吕不韦曾经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思想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执政纲领。但后来上位的秦始皇却选择了从黄老道家演变出来的法家集权制度,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黄老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西汉王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生产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官方选择黄老道家作为修身治国思想,休养生息以藏富于民,精简政令以稳健发展,造就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盛世。

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汉代人也因此把黄老道学称为“人君南面之术”。尤其是主张修身治国的黄老道家,在先秦时代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安邦开辟了法治道路。

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汉代学者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到了汉朝时期,道家共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虽然比儒家“五十家”少了17家,但又比儒家的“八百三十六篇”多了127篇,而且《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道家书籍,多是依托上古圣君名相,讨论治国安邦之道的,比起儒家可以说入世更深更近,只是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扶植儒家政治势力,打倒信奉黄老道家的窦太后和淮南王等官方反对势力,入世的黄老道家才逐渐衰败,人才大量流失,著作大多亡佚(《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道家书籍留存至今的不到15%),到魏晋玄学兴起,老庄道派取代黄老道家成为道家正统,加上东汉末期的天师道教(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等“以善道而教化”,曾经多次作乱被官军镇压招安)出世的做法,才让后世许多人误认为道家不问世事只求隐逸出世的。

文化.png

从黄老道家治国的实践经验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西汉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在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在形式上取代了黄老道家成为了官方指导思想后,黄老道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王朝统治者就像汉宣帝所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饰儒术,内用黄老”。

每当君主皇权受到主客观历史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在政治社会上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历史上和民众中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概括说法。另外老庄道派和杨朱学派对中国传统政治也有影响,他们代表着政治上的隐逸和出世倾向,使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政治生活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态度。

总而言之,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道家治国并不是一句空话。修道之要,唯在师无志虚,无心合道,以神使形。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无实无虚可与道俱。如此则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蜕五行,脱三光,召阴阳,役五行,乃至别构天地,重作日月,无所不化。其论帝王之道,以道德仁义为本,认为五常之道皆出于一。君有奇智,则天下不臣,有赏罚之教邪道进,有亲疏之分则小人入。唯行仁义中正,能无忧无害。

相关文档:

丹道实修:道家内丹修习..

为什么历史上皇帝大多信..

在道家修行圈里,恃才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