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静经》中提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份清静,是在看透了世事之后仍能保持的一份淡然,是对自我的约束,也是对真我的回归。舍掉了清静心,迷失了真我之恒常,也就离道越来越远了。
道教以“无为”为上,也有人会问,难道修行就是面对世间种种问题而无动于衷吗?若是心如死灰,这样的修行对社会还有什么作用?
这一问题其实是对清静一念的误读。道教以阴阳二字为一切理论的根基,认为世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阴阳失衡造成的。因为时代的特殊性,我们所能看到的事实往往并非全部真实,若连孰阴孰阳都还没有搞清楚就急于去发表论断,那很可能就会让整个事实变成一场罗生门。修行,是要超越于阴阳,而非把自己变成推动阴阳的一份子。世界从来不会因为“我认为”而改变,正相反,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那些愿意沉溺下浮躁的心而去做出实际功行的人们。修行,是做出来的,并不是嘴上的巧语和心中的妄想。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天地自然中存在很多孔窍,在风力作用下每个孔窍都会发出或高或低的声音。对大自然来说,这些声音并没有好坏的差别,但人们各自心中有所喜恶,所以强行赋予不同的音调以感情色彩。从根本上讲,这样的行为只不过是人类的自以为是。虽然我们都是感情动物,但修行不正是为了超脱感情对心志的束缚吗?当你眼中容不下他人的时候,其实容不下的只是你自己。